为充分发挥我校实验室的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切实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实验室开放总则
1.本办法所指的实验室开放,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对本校学生的开放。
2.实验室开放工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学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
3.实验室开放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项目驱动、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重视实验室开放工作,把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引入实验教学,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开放面向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内容,学生应在课外时间完成。
二、实验室开放形式和内容
实验室开放形式分为以下6种:研究型开放、项目型开放、自选实验项目型开放、参观型开放、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其它形式的开放。
1.研究型开放是指实验中心(室)将具有某一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的较完整的测试、检验等实验设备集中于某一专用实验场所,形成该方向的研究实验平台,使学生能进行该方向的科研实验活动。
2.项目型开放是指通过实验室实施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堰挑战杯、新奥杯等各级各类双创大赛,各类挑战杯,学科竞赛。
3.自选实验项目型开放:实验室拟定开放实验项目,此类开放项目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具有一定科普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针对本学院或本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项目经学校审核后网上发布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参观型开放是实验教学中心(室)对外展示宣传性开放,以实地参观、讲解、展示实验室风采为主,以公众开放日和实验室开放周的形式进行。公众开放日针对社会,实验室开放周针对在校本科生。
5.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条件,联系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实验活动。
6.其它形式的开放是指各实验中心(室)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而实施的实验室开放。
三、实验室开放要求
1.实验室开放内容应在实验教学计划以外,是实验教学计划的延续和提高,不得将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列入实验室开放范围。
2.实验室开放项目是指导教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申请、选做的项目形式。进入开放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损坏仪器设备的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学校在岗的教师担任。初级职称教师开设实验室开放项目,应有高级职称教师指导。要有专人负责设备使用指导、设备维护和日常管理,要能全天候开放。
4.学生要求自带实验项目的,可向实验室直接提出申请,设计好具体的实验方案,经实验室同意,院系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5.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须常期参与教学实验室开放活动,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6.被录取参加开放实验的同学,须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实验。凡无故不参加开放实验次数超过2次者,将取消参加开放实验资格。
7.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论文或实物等实验结果。
8.实验中心(室)须向本科生免费开放。
四、实验室开放组织管理
1.教学实验中心(室)开放工作在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与督查。各院系分管实验教学工作的负责人直接领导本学院的实验室开放工作。各实验中心(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和计划,报送教务处备案,并负责具体实施执行。
2.各教学院系负责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和告知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室开放相关信息。
3.实验中心(室)必须建立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预约登记制度和项目接收评审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要有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室人、财、物的安全。
4.实验中心(室)应于学期结束前一周将下学期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容、场地、开放对象及要求等在院系或实验中心网站上公布。
5.实验中心(室)应于每学年结束前一周对本学年开放情况进行总结,由院系将本单位开放情况报教务处。
五、实验室开放激励办法
1.实验室开放工作情况将作为各教学院系年底考核和下一学年经费教学专项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
2.教师指导指导开放实验项目作为各项奖评的重要依据。
六、其它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招生咨询:029-38185360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