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始建于1973年中药系,1983年更名为药学系,2008年更名为药学院,1986年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自成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8000余名中药学(药学)类专业人才。目前药学院开设有中药学等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902人,其中本科生1560人,分别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在校研究生342人。学院于2016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试点学院。
药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科研创新办公室、学科研究生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等二级管理机构,下设基础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化学教研室、药物化学与分析教研室、制药工程教研室、药剂教研室、中药鉴定教研室、中药资源教研室、中药炮制教研室、药理教研室等11个教研室,设有制药工程实验中心、生药实验中心、药理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实验教学机构,并设有科研仪器中心和中药配伍研究室,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5个。
药学院始终以行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药学类人才需求为导向,围绕中药学(药学)产业链,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类专业为主体,以药学类专业为补充,理、工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链群。现设有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制剂6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思邈计划”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201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围绕专业建设,现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药学院建设有中药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其中中药学学科于2017年被列入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现有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和中药化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制药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中药制药工程学、中药资源学和中药炮制学为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有秦药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17个。
药学院有教职员工12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高级实验师16人、副主任药师1人,博士72人、硕士38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爱思唯尔2021、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唐于平)、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唐于平)、陕西省教学名师(王昌利、张拴)、陕西省优秀教师(宋小妹)、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孙静)、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孙静、宋逍、张岗、王国全、陈艳琰等)、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张岗、张小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基础优秀人才(卫培峰)、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张拴)、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等各级各类人才38人次、3个陕西省教学团队、4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药学院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学院学术水平及科技成果产出显著提升。近十年,获批4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28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SCI、CSCD-C)437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2项;出版规划教材、专著48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项。
未来,药学院全体师生将遵循“精诚仁朴”的校训,秉承“医药结合、继承创新、实践为重、能力优先”的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强化特色,紧贴行业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省“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把药学院建设成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影响力和科技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中药学(药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