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校园快讯

大学生把实践课堂搬进太白山
三秦都市报对我院中药学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上山实习进行报道
来源:药学院 作者:药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7-16 16:01:15
字号: [双击滚屏]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张天赐 范梦露 殷博洋)7月8日清晨6点半,太白山脚下的桃川林场中,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百余名学生正在收拾行李,带着亲手收集到的药材标本“满载而归”。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今已经融会贯通,成为12天充实丰富的见闻和实践经验。

15人为一队 重新“认识”秦岭

“你能分得清芍药和牡丹吗”“你闻闻这个叶子是不是特别臭”“益母草的叶型变异很大”……7月14日中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中,中药资源学教研室主任张岗教授向记者介绍着面前的药用植物。从2013年的一名带队老师到如今实习队长,陕西中医药大学访山问药的教学实习活动,他已经参加了8年。

“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一项传统。”张岗介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药学的前辈们就前赴后继,将秦岭山脉大大小小的山峰河谷踏了个遍。“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秦岭被誉为“天然药库”,而作为主峰的太白山,由于海拔变化大,地势起伏明显,植被生长环境变化多样,成为了此次同学们实践的首选。

6月27日,陕西中医大学两个专业的同学来到太白县。经过一天的培训和休整,每15名同学被分为一队,由1-2名带队老师带领着,于第二天早上8:00向山上进发。他们中有的拿着锄头、镐头和枝剪,有的带着记录本、标签纸,有的挂着单反相机。

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书本知识变“活”了

“这条线路地势陡峭,沿途的药用植物和道地药材种类多”“这个是淫羊藿,补肝肾,强筋骨”“注意观察阴坡和阳坡植物的不同”……听着带队老师的提醒,陕西中医大学大二年级的李溪,一边记录着一边观察着。

上到不同的海拔高度,能看到不同的药用植物。10天时间里,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先后穿越浅山、中山、中远山、高山,最高处海拔已经超过2700米。除了秀美的风景,还有很多高海拔特有的药用植物等着他们去发现,比如太白贝母。这种药用植物,曾出现在《太白县志》和药王孙思邈于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

临近中午,日头越来越大,同学们停下脚步开始休整。席地而坐,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水,分享、交流,身体的疲惫被欢声笑语一扫而空。简单休息后,继续向山顶走去。

制作标本是门学问

“拍摄的时候要找好角度,注意完整性。”李溪提醒另一位男生。此次实践活动,他们除了认知,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找到合适的药用植物将其制作成标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标本的完整性,有根、茎、叶、花、果最好。压制标本时,先将标本放置在麻纸上,所有叶片也尽可能展开。”张岗介绍,“同类中长得不‘漂亮’一般不会拿来做标本,数量稀少的也不会被拿来做标本。”

每天早上6:30分起床后,李溪和同学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翻标本。同样的工作,下午回到驻地之后还要再进行一次,这样能够使标本尽快干燥。

下午4点,李溪的小组赶回基地,晚餐后开始进行标本整理。从药用部位到分布环境,从花蕊检索到植物学分类。整理完毕后,还有一项工作——缝制标本。只见这群“00后”的孩子们,戴上顶针,开始穿针引线,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手上的标本们。

“秦药”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最后一天,李溪和几名同学跟着张岗爬到了海拔2100米的高度:“我看到了只生长在高海拔沟谷的云南大百合,太酷了。这次经历,让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立体和形象,那些以往只能看却摸不着的东西,现在就在路边让我观察。”

算起来,陕西中医药大学访山问药野外教学实习已经开展了40余年。为此,张岗感慨:“这次教学实践我们还邀请了两位返聘的退休老教授作指导,他们从上世纪开始就带领学生进山采药了。一代代传承下来,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直到把教学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上,形成了现在比较成熟的实践方案和丰富的内容。”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久的将来,李溪和她的同学们,也将扛起中药振兴的旗帜,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讲好陕西的“秦药”故事。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