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药学院唐于平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免疫学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报道中药甘草解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肠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药学院 作者:药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7-06 10:30:34
字号: [双击滚屏]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我国第二大常见的癌症。伊立替康是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严重的肠毒性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素有“国老”之称的甘草具有“解百药毒”的特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活性,可能具有解伊立替康肠毒性的潜力。近日,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唐于平教授团队在国际免疫学会联盟主办、免疫学领域著名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 7.561, JCR一区TOP期刊)上以Original Research的形式发表研究论文《Total Flavonoid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Alleviates Irinotecan-Induced Colitis via Modific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Fecal Metabolism》(全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immu.2021.628358/full)。本研究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的角度探究了甘草及其总黄酮解伊立替康肠毒性的作用与机制。结果发现,甘草总黄酮可以将伊立替康处理后的肠毒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也能改善伊立替康导致的内源性代谢紊乱。在肠道菌-宿主共代谢的过程中,甘草总黄酮对嘌呤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即次黄嘌呤和尿酸)有显著回调作用,尤其对尿酸的下调作用可能间接抑制炎性小体NLRP3通路的激活。近年来发现炎性小体NLRP3在伊立替康致肠毒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甘草总黄酮可以下调炎性小体NLRP3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发挥减轻伊立替康致肠黏膜炎症损伤的效应。上述研究首次揭示了甘草及其总黄酮解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肠毒性的效应机制,也为中西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

   

陕西中医药大学为该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文章的第一作者为药学院乐世俊副教授,通讯作者为药学院唐于平教授。该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和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创新团队等项目的支持。

(中药配伍研究室来稿)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