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带头人
唐于平,1970年1月生,天然药物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2000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6月博士后出站,到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肿瘤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在世界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家George R. Pettit教授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生物与微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探索研究。2006年回国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2017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陕西中医药大学工作。长期以来以养血活血类方剂及相关药对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工作。
近十年来主持与重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12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45.661;迄今个人H-index为30;主编学术专著《药对现代研究》2014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持完成国家药典4个品种的质量标准修订,主要参与研发的1个中药新药获得新药证书。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六)、2013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六)、2014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七)、2016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五)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十)各1项、2017年获得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2013、2014年先后获得南京市、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药物设计、合成与天然产物结构修改研究
该研究方向根据现代医药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一线临床小分子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大、专一性不强的缺陷,利用现代的有机合成方法学进行结构改造、功能基团修饰,改善药物的临床疗效或机体代谢,制备具有特效功能的新型活性药物。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技术及药物设计前沿,利用分子对接、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基本技术,为药物设计与合成提供虚拟筛选、反向找靶、构效关系、药效团模型、同源建模等模拟服务,通过寻找具有发展前景的靶标,设计新型靶向分子,对药物设计与合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研究方向二:药物分析方法研究
该研究方向综合利用色谱学、荧光光谱学、药物分析学、化学计量学、离体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等原理、方法和技术,以临床常用药对与方剂中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荧光、电化学检测法、细胞膜色谱技术等的高通量活性筛选分析检测平台,对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分布进行分析,阐明药物治疗疾病的靶点和物质基础、组成及作用机理,为合理科学解释中药及指导临床奠定科学基础。
研究方向三: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生物药剂学研究
该研究方向利用现代药用高分子研究成果和现代制剂技术,针对难治愈性疾病(尤其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一线临床小分子药物和天然产物进行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在碳纳米材料、壳聚糖衍生物等高分子材料研究、新型载药缓释系统研究等方面,基于不同的靶向策略,聚焦于智能响应型(包括pH响应、温敏及磁响应等)、功能型(如基因、抗体等)复合载体材料的设计,实现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响应肿瘤微环境的靶向等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向四:药物作用及机制研究
该研究方向围绕现代药物作用机理不清,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主要以抗炎、抗肿瘤和抗心脑血管等疾病药物为研究对象,从离体、整体、细胞和分子等水平筛选药物的药理活性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将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与传统分子药理学评价技术相结合,对药物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效应作用模式及现代生物学内涵,阐明药物作用靶点,寻找复合效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围绕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讨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阐明药物、肠道菌群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为新药研发、药物临床使用奠定科学基础。
研究方向五:天然药物资源研究
该研究方向围绕生药质量标准指标成分单一或专属性不强、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深度或广度等实际问题,借助秦药和太白七药资源优势,进行生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及分子生药学研究,前者主要包括:生药本草考证及资源调查、生药鉴定、采收加工、质量评价及控制研究等;后者包括生药分子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与调控和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三、科研平台
平台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
该平台通过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技术及药物设计前沿,利用分子对接、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基本技术,为药物设计与合成提供虚拟筛选、反向找靶、构效关系、药效团模型、同源建模、等模拟服务,通过寻找具有发展前景的靶标,设计新型靶向分子,对药物设计与合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平台二:基于细胞膜色谱技术的高通量活性筛选分析检测平台
该平台利用色谱学、荧光光谱学、药物分析学、化学计量学、离体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等原理、方法和技术,建立荧光、电化学检测法、细胞膜色谱技术等的高通量活性筛选分析检测平台,以临床常用药对与方剂中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分布进行分析,建立药物分析评价的质量标准,阐明中药治疗疾病的靶点和物质基础、组成及作用机理,为合理科学解释中药及指导临床奠定科学基础,为发现与创制现代中药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中药步入国际市场。
四、学科介绍
药学学科紧紧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变化,建立“方向+平台+成果转化+产业链”的科研体系平台,围绕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一线临床小分子药物存在的缺陷,凝炼研究方向,逐步形成“药物设计与结构修饰研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生物药剂学研究”;“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药物作用及机制研究”等五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研究设备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药物合成研究室、电化学检测平台、载药材料和纳米载药系统研究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基础设施,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必备的实验条件。近五年,药学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20余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等著作23部,发表学术论文158篇,其中SCI、CSCD收录58篇,科研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10项。部分教师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内容。学校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