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科建设

通知公告

校级重点学科

中药鉴定学
来源:药学院 作者:药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9-16 17:19:08
字号: [双击滚屏]

        一、学术带头人

黄璐琦,男,汉族,1968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在1995年,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这一新学科的设想,编著专著《分子生药学》。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2部,获得专利2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学科带头人

胡本祥,男,汉族,19608月生,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药传统技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中药栽培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及中药商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4年毕业陕西中医学院中药系,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班,师承楼之岑院士及郑俊华教授,2000年参加了陕西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班的学习,1985年和1988年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电化教学班和WHO班进修学习。2004年至今,担任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科及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和秦巴山区中药资源利用及开发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中药专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

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研究体系,借助中药四大鉴定,结合分子鉴定,HPLC特征指纹图谱表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农残、重金属指标含量测定分析等质量控制传统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系统药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策略,系统开展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标准、DNA条码鉴定、生物效价等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与标准,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依据。

研究方向二: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利用中药资源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研究策略,开展陕西省各县区中药资源组成、分布特征、蕴藏量及动态变化规律;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示范推广研究;开展中药新药、新功能、非药用部位,及寻找和拓展中药非药用部位的保健品、化妆品、功能食品、农药、兽药及饲料等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为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支撑。

研究方向三:中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

借助中药生物技术、分子生药学等研究手段,构建中药有效成分动态分析、组织化学定位、细胞悬浮和毛状根等研究体系,着重从组织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水平,开展中药材质量与环境因子、根际微生物、内生真菌、连作或间作种植模式等方面的分子生药学研究,为深入解析中药品质形成机制及其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四、科研平台

平台一: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平台二: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五、学科介绍

中药鉴定学科在我省乃至西北地区中药学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材现代研究,得到了业内同行学者的广泛认可。基于此理念,本学科围绕中药生产源头存在种质不纯、质量标准指标成分单一或专属性不强、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深度或广度等实际问题,借助陕产道地药材和秦岭特色太白七药资源优势,主要开展中草药质量控制与标准、规范化种植及开发、分子生药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近5年,学科承担科研课题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20项。学科发表学术论文共130篇(其中SCI 21篇;CSCD 72篇)。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其中副主编5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