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科建设

通知公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临床中药学
来源:药学院 作者:药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9-13 17:03:20
字号: [双击滚屏]

临床中药学学科原药学院中药学学科成立于1982年,1992年具备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05年,陕西中医学院南迁至新校区,中药学学科正式更名为临床中药学学科,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成为国内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0年学科团队被授予“陕西省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学科主讲中药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1年被授予“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科现已形成以胡锡琴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卫培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李敏教授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团队。学科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主任药师3人,副主任药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

学科承担中药学等专业的《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专论》3门课程任务,其中《中药学》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省级精品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团队成员主编、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专论》、《应用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要》等20余部教材及论著的编写工作。主持1项省级教改重点课题,3项省级和8项校级教学课程改革课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等奖1项,省级高校课堂创新教学大赛二等奖、优秀奖1项取得教育部主办“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比赛等奖2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极大地提升我校中药学教学水平

学术研究方面,学科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为有毒中药毒效机制及物质基础、秦巴山区中草药药性及药效物质基础、基于“七情”理论的中药药对配伍机理研究。围绕三个研究方向,获得科研总经费约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针对有毒中药毒效机制及物质基础方向,以何首乌为研究对象承担相关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7发表学术论文21篇,核心期刊15篇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秦巴山区中草药药性与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向承担课题7项,其中陕西省科技厅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4项,为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针对基于“七情”理论的中药药对配伍机理研究,学科承担课题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5项,课题从药对入手,通过对柴胡-黄芩、黄芪-当归等药对配伍机制研究,揭示中药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中药制药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先后为省内外制药企业创造了20亿余元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学科先后还负责完成了“丹龙口服液、双花洗液、阿胶养血颗粒”等十余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以及“消积丸、心荣胶囊、女金片”等二十余个品种的中药保护工作。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