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科始建于1982年,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2009年中药药理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科现已形成以张恩户教授、侯建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王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建有《中药药理学》省级教学团队,省中医药“双链融合”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省中管局重点研究室。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
近年来,学科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学科在多年建设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药抗炎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2)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3)中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围绕上述三个研究方向,首先提出中药效价的生物检定法和中药药理作用文献再评价等方法。创制了解毒清肺滴丸、沙棘宫愈凝胶;发现固肠止泻丸对肠道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深入系统研究南五味子、秦岭柴胡、朱砂七、黄芩等陕西特色药材的抗炎免疫作用及机制;首次建立黄连、连翘、黄芩、黄连上清丸等方药抗菌效价的生物测定法,补充和完善了现行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运用中药药理作用文献再评价方法,对常见清热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等开展药理作用再评价。开展中医药特色脑健康功能评价方法研究。在中医药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借助中医四诊的现代研究、脑内神经递质、药物代谢标志物和脑微结构成像技术方法,引入多维先进评价技术,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脑健康多维评价体系。深入揭示5LOX-CysLTS-CysLTR通路和LTB4/BLTR通路在脑缺血炎性损伤中的作用,调控M1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作用机制;明确黄连解毒汤、醒脑静注射液、黄芩、栀子等药物抗脑缺血炎性损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基于羰基毒化学说构建了中药防治糖尿病脑病研究技术体系,包括捕捉羰基反应体系、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PPARδ激动剂筛选模型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模型等,建立体现中医证候特点的细胞、动物模型,为经典方剂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所建立的技术体系深入揭示了4个经典处方六味地黄汤、七福饮、玉液汤、生慧汤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围绕三个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20余项。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篇),申请专利12项。同时学科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为学校科研课题提供检测服务80多人次、为研究生实验研究提供场地和测试300多人次,服务中药制药企业数十家,涉及注册药物10多种。
中药药理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学术特色,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国家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专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