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研平台

通知公告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

中药配伍重点研究室
来源:药学院 作者:药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9-16 17:12:13
字号: [双击滚屏]

      一、平台基本情况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配伍重点研究室是2018年经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并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的重点研究室。中医治病多以数味中药配伍形成的组方为载体,以适应复杂病情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或预防药物中毒,通过多组分作用发挥综合治疗效应。随着世界医学个体化诊疗思想体系的重新确立,配伍使用后的中药通过多种复合成分的灵活组合,可多途径、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用以适应人体病理变化多样性的这一优势尤显突出,一直是中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室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中药配伍功效物质基础研究;(2)中药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3)为核心药味的系列药对现代研究、经典名方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中成药大品种的质量标准提升与二次开发等,并努力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中医临床药物配伍大数据研究,以巩固提高该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研究室中期目标:集中医与中药、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综合优势和多学科技术手段,凝炼构筑独具特色的学术优势与高地,形成以中药配伍现代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示范性功能研究室。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中药配伍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1)中药功效物质辨识与配伍变化规律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中药多样本提取物进行成分比较定量,通过功效评价体系与效应整合策略评价不同样品的功效,并对其功效偏向及强弱的整合数据与样品成分种类差异及含量高低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获得针对不同功效的主要成分群及活性作用结果,进而采用选择性成分敲除策略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与分级验证,最后比较分析功效物质在配伍前后的体内外变化特点。

2)中药配伍应用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与确认:基于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性、可测性、特有性、配伍性等核心属性,通过层次分析-熵权法对中药质量标志物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药成分的各核心质量属性进行权重分析,其次对各属性下的具体指标应用熵权法进行分析,得到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后加权计算各成分的综合评分并排序,从而量化辨识中药质量标志物。

研究方向二:中药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1)中药配伍效应相互作用研究: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分子不同水平,比较研究中药配伍前后生物效应的变化,通过整合效应评价其综合作用是协同增效还是配伍减毒。通过响应曲面等方法设计研究其配伍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与量变范围,从而达到对中药配伍效应的整体评价。

2)中药配伍作用机制研究:通过比较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前后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以及对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中药配伍效应的成分-靶蛋白-通路网络。将以上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得的中药配伍效应各自作用通路进行比较分析,以共同作用通路作为切入点,对中药配伍效应成分及对应的靶蛋白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进一步明确中药配伍效应的作用机制,从而阐明中药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向三:中药配伍应用研究

1)中药配伍效应的临床应用:中药配伍是按照病情所需及药物特点,将两味或以上具有不同功效的药物实施合理有效组合,调整药物偏性,抑制其毒性,加强或使其原有功效发生变化,去除或改善对机体的不良因素,充分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过程。通过中药配伍效应相互作用与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其研究结果有效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以达到协同增效与配伍减毒的目的,并重视中药配伍禁忌,也尝试通过中药配伍理论指导中西药联合的合理应用。

2)经典名方的研究与开发:经典名方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特色与治疗优势病种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目前普遍存在持有经典名方制剂批文企业同一品种剂型多、厂家多;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大、工艺依据不充分等问题。伴随国家药品注册政策和法规的调整与规范,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积极支持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本研究室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寻找具有特色优势及发展潜力的品种,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开发物质基础明确、工艺先进、质量标准规范的新型中药产品,是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并解决临床重大需求。

三、负责人简介

唐于平,1970年生,天然药物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陕西中医药大学国家一流专业中药学专业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发酵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开展中药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研究工作,在药对配伍相互作用、中药复杂功效物质辨识等方面已形成技术体系与特色优势。近十年来主持与重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13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45.661,个人H-index32;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药对现代研究》。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主持完成国家药典4个品种的质量标准修订,主要参与研发的1个中药新药获得新药证书;获国家与省部级等科教奖励9项。先后获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四、大型仪器设备介绍

      平台具备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多功能酶标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垂直电泳系统、转印系统、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等仪器。液质联用仪是可用于中药复杂成分、细胞和组织液、血液、尿液等复杂生物样品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代谢物鉴定、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研究,极低含量成分的定量等。为中药配伍效应物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复杂组分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中药配伍复杂组分体内过程、机制研究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