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谈论关于养成教育的话题。2018年全国两会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结合立德树人以及养成教育的内在关系,我与各位朋友作一下交流。我的题目是“把养成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自觉”。“基础和自觉”是我今天探讨话题的关键词。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成教育和立德树人的关系。第一,进行文本学习,主要是看看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两会期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政策,了解国家对立德树人养成教育的政策要求。第二,进行一个深度思考:为什么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自觉?这是我今天探讨的重点话题。我特别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第三,介绍一下北京市关于养成教育的政策举措及特点。北京市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立德树人和养成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同时,德育要形成有序完整、动态优化的链条。德育链条是不是严密,决定了教育是否有效。第四,谈一下我的感悟。
一、文本学习:文件折射的教育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大的命题下,中央围绕着教育做了很多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实际上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发展大势的判断。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一观点实际上也暗含了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教育是基础,是民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也要跟着变。我在题目中谈到“养成教育是基础”,就有这个原因。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段话里提到了“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两个词,这两个词就是养成教育的关键词。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句话也给养成教育提出了要求。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些关键词都是养成教育的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有一段是关于教育的。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句话是对教育的要求。实际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也是需要养成教育来落实的。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段的最后提出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我学习十九大报告时就感到,习近平同志对我国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文明素养等方面非常关注,这些都给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教育怎样能够“上接天、下接地”?怎样强化人们的道德文明习惯?这是一个重要任务。
李克强同志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克强同志说,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公平而有质量。李克强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教育,确实是人们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关键渠道。
实际上,好的品德、好的习惯、好的能力三者本质上是一体的。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我们发现当今的教育有如下几个关键词。第一,是“公平”“有质量”“人民满意”。要想人民满意,教育就要公平、有质量。第二,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是“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国民素质”“文明素养”“全社会文明程度”。这几个词都和养成教育紧密相关,所以说养成教育是基础。为什么我要结合2018年全国两会来谈养成教育?我们一直说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立德树人,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实践中,有时候学生会背诵,做的效果却不好。为什么?就是知和行没有统一起来。现在国家非常关注养成教育,没有养成教育托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就会不牢固。这是我们认知的一个觉悟。因此,重视养成教育,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是一种教育觉悟,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二、养成教育是至德之举
这部分我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度思考德育的真义,主要谈谈养成教育重要的原因。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言来描述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我们看到,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很多问题、挑战和困惑。也就是说,前进的路上既有光明也有黑暗,真善美和假恶丑在当今世界的较量依然激烈,这种较量也给教育带来了困惑。实际上,当今的教育也面临着对冲的局面。所谓对冲,就是矛盾性。我们教育孩子向往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可是社会上却有很多假恶丑的东西,这一矛盾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014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市又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了完善,强调要关注养成教育。我作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很荣幸地参与到了有关德育政策的研制中。在研制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老师的需求、同学的需求以及家长的需求。总的来说,北京市在推进养成教育方面力度很大,而且取得了明显效果。
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我们不能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化为理想信念,也不能把养成教育简单化为品德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德才能给崇高的理想奠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很差,你说他信念多么坚强,理想多么远大,也是不可靠的;如果一个人有高远的理想,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他的品德、习惯应该也是良好的。这二者一定是正向的关系。因此,在思考养成教育时,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统筹起来,不能割裂开来。
201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各地依据修订后的中小学生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行为规范。北京市根据习近平同志在海淀民族小学的讲话,修订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海淀民族小学讲话时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十六个字”——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十六个字就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好品德,就说明他的第一颗扣子没有系好。《三字经》里谈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说明孩子生下来时都是好孩子,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教育,习性就会改变。
北京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为了进一步强化养成教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什么特点?我认为行动计划中强调了三个维度:一是文化维度,养成教育是以中华文化和首都文明历史古都为依托的教育,它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二是国际维度,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要教育北京的孩子有世界胸怀、世界眼光、国际视野;三是未来维度,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眼光和未来眼光。
关于教育价值定位,养成教育强调北京的学生要实现综合素养、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文明素养的统一,不能偏于一端。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切忌走极端、形式主义、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看起来好像成效很大,实际上它是负面的,而且会影响长远利益。北京市出台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感觉这个政策是比较关注长远利益的。
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几个特点。
一是养成教育着眼于重点突破,有效衔接。重点突破,就是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要有不同的重点。人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也是有内在规律的。同时,人的发展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目前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分段性过强、整体性不足,所以我们在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研制中,特别强调小学、初中、高中要有效衔接。《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提出了八个重点指标,从思想情感、生活卫生、学习求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健康安全、勤俭环保和志愿服务等八个维度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对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高中五个学段提出要求,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学校也好操作了。
二是突出强调“思想情感”,着眼于价值引领。“思想情感”指的是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养成也需要价值引领。行为标准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目标。比如,对小学1-2年级的标准是,升降国旗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会唱国歌,对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高中也有不同的要求。“思想情感”看起来很虚,但实际上在教育中是很实的。爱国,是要扎扎实实的,而不是唱高调。如果一个人面对国旗没有敬畏感,就是不爱国。我认为,让孩子从小爱国旗,爱国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也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三是着眼于以小见大,正心诚意。养成教育是注重细节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说明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特别重要,养成教育也要趁早。同时,还要注重细节。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如果错过了两岁、三岁、七岁的关键期,坏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就很难了。正心诚意,就是心要正、要善。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许多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注重细节、扎扎实实,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也需要久久为攻、坚持不懈。
四是着眼于整体构建,系统优化。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绝不是片面的,单靠家长不行,单靠老师不行,单靠孩子也不行,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孩子的共同努力。一个孩子的习惯和美德的根在家里,在学校发芽成长,枝繁叶茂,其果实最终在社会上体现。所以说,只有根很坚固,树长得很正,将来才能够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教育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育人中的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育人的良好效果。第一个是对冲,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对孩子的双面影响。比如说,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行为规范,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出了校门,有些家长就带着孩子闯红灯,这就是对冲。第二个是割裂,教育上存在着大中小幼之间的割裂,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有的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是“5+2=0”,什么意思?就是说,孩子在学校待了五天,看起来收获不小,但是回家二天,在学校学的东西就都忘了。这种割裂的情况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第三个是碎片化,就是说教育没有形成整体。比如有的学科老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好所教的学科,而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这就是碎片化。这种情况就会使育人的效果变得很差。第四个是急功近利,我国教育发展很快,各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但也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比如,片面重视应试成绩,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学校排名,这种现象实际上都不好。要想做好养成教育,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就力争做到整体构建,尽量消除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当然,实践是很复杂的,有些问题短期内也无法解决,但是我们的努力不能停。这是我对《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解读。
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家长而言,都应该进一步认识好习性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人生幸福、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美德和好的习惯,这个新时代可能就未必属于他。教育有不同的视角,养成教育是多种视角的一部分。我认为,教育有七大视角。
一是世界视角,北京在教育方面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二是国家视角,合格公民、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培养是关键。三是政治视角,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社会视角,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类文明演进的积极贡献者,或者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五是家庭视角,就是教育人们要孝亲敬老,培养人们有社会性、家庭性。一个人,如果他有好的习惯、好的品德、好的能力,就能造福家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道理非常深刻。如果一个家庭积的是善,是美德,这种美德就会传的很久;如果一个家庭积的是不善,那么祸害也会很久。这句话指出了养成教育对家庭的重要。六是个人视角,好的习惯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没有人不想幸福,美德和好习惯就是根基。《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就是说,老天要帮助一个人,就用慈善去护卫他。那么,老师如何保护孩子?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美德。七是文化视角,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君子。《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进一步增强君子风范。教育的七个视角综合起来就是立德树人。
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养成教育的文化。《易经》贲卦彖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人的美德、关注文明的一个经典表达。中华文化是伟大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在我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就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向经典致敬,向圣贤靠拢。对于很多概念,像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国民教育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学习去领会。我认为,养成教育应该从敬畏圣贤、回归经典中寻找初心,把握真实的现实脉动,拓宽光明的未来。
那么,养成教育的初心在哪里?中国教育的初心在哪里?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中华文化的初心所在。《中庸》中有一句话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什么意思?南怀瑾对这三句话作了解释。他说,这三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中庸》的开始。南怀瑾还指出,这三句话是大问题,全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全部的中心要点都在这里。《大学》开篇有三句话非常重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什么?就是让孩子更明德,让孩子成为社会的亲民,让他的行为能够达到至真至善,我觉得这也是养成教育。《大学》中还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太深刻了。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北京市的孩子心理成长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一是同伴关系的困扰,就是同伴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这可能和孩子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孩子越小越无法控制自己。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孩子,让孩子动静结合,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这也是养成教育。
《论语》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学习《论语》时不能只为了考试,如果仅仅为了考试那就偏了,就功利化了。对《论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修身养性,考试只是考察内容之一。《论语》中谈到的几个观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何成为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反观我们的社会,有些高官出了问题,如果他们能有“修己以安百姓”的品德,那么他们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孔子说的这三句话非常重要,也给养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砝码。此外,孔子还指出君子要有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孔子对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对比。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中国人应该进一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对英雄的敬畏。同时,这也给现在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养成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和敬畏习惯,不知敬畏很危险。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规律,就会有凶险。所以说,孔子谈到的“三修三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那么,如果我们按照“三修三畏”去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高尚起来。这些古代经典也在提醒我们,养成教育很重要。
三、北京市关于养成教育的政策举措及特点
北京市在养成教育中更加关注工作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一,力争在大中小幼上实现统一。中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北京市目前也在这方面努力。
第二,力争在综合素养、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文明素养方面实现统一。
第三,力争实现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统一。养成教育要培养合格公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君子。中华文化培养的是君子风范、家国情怀。养成教育就是要把目标聚焦到立德树人上,这是北京市的一个做法。
第四,力争在文化底蕴、现实情景和未来发展方面实现统一。教育要关注过去、关注现代,还要着眼未来。一个孩子如果有问题,可能是各方面原因引起的。怎么办呢?我们要基于这个孩子未来的幸福、基于国家的未来帮助他,要防止片面性。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
在研究文件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西方有些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文件也有合理之处,这些合理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当然,我国有我国的国情,不能照搬西方的东西。德育怎么能有好的效果?就是必须强化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中央提出要敢于借鉴,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也要借鉴好的东西。总之,我们要形成完整的、动态优化的德育链条,并且德育链条越严密越好。
四、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知书达理,远离恶习和罪错,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气;被坏习惯纠缠不休,是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为什么说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自觉?一个孩子如果养成了好习惯,他就会一顺百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养成好习惯,他就会很被动。总之,养成教育需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扎扎实实、持之以恒。
我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我们一定能够使更多的孩子有好的习惯和好的美德,让中国人无论是在自己的国家还是在世界上,都能够很文明。中华民族是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
以上是我对养成教育的一些观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